环境考古学(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是以人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理科相结合的手段,探讨古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古人类及其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环境背景和动因的一门考古学分支学科。
环境考古学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和地学考古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兼顾人类体质特征形成的环境因素分析。
动物考古是对古代人类获取或开发利用的动物资源留下的动物遗存,以及反映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地层中的动物遗存进行研究的学科。动物考古研究的对象包括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中的大哺乳动物和小哺乳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和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昆虫类)的遗存。对动物遗存的鉴定、统计和分析,为研究古代人类的饮食结构、经济形态、家畜驯化、社会复杂化、丧葬习俗,以及自然环境重建等提供重要证据,为深入了解古代人类与动物资源的关系奠定基础。
植物考古是对古代人类获取或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留下的植物遗存,以及反映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地层中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的学科。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如植物种子、炭化木屑等)和植物微小遗存(如孢子花粉、植硅体、淀粉粒、植钙体和藻类等)的鉴定、统计和分析,为古代人类的饮食结构、经济形态、农业起源、社会发展水平研究和环境重建等提供重要证据,为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与植物资源的关系奠定基础。
地学考古侧重从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的土壤和遗址地层沉积物,古代人类居址选择的地质、地貌背景,以及考古学文化时空分布的环境条件等,以了解遗址的形成过程,并重建古代的自然环境,为探讨古代人类与地质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奠定基础。
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环境考古学不仅可以获取有关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丰富信息,还可以获取自然环境对人类施加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做出响应的大量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人类起源和演进的环境背景,不同文化形成、发展和交流的环境因素,人类及其文化 (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 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农业的起源、社会复杂化、文明的起源、演化和形成过程,甚至人类历史演化阶段划分的标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解。